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说天津话的人正日益减少,对天津方言的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解当前天津方言使用状况,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调查]天津话使用现状
半数受访者不常说天津话
“天津卫,新三宝,磨剪子磨刀吹洋号……”随着一首悠扬地道的津味民谣声落下,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2015年上半年录音工作于6月底结束,下半年建档工程将进入最后阶段。之后,所有录音资料将被集中编辑整理,作为天津历史文化的根脉永久保存。
天津话,素以幽默风趣闻名全国,近年来天津还被各地网友赋予了“哏儿都”的称号。而今,天津方言却面临着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窘境,使得乡音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日前,记者对604位天津人(包括77位来津长期工作学习的外地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发现78%的受访者会说天津话,但51.49%的人已经很少用天津话交流。
此次调查涉及各个年龄段人群,其中男性230人,女性374人,20岁至40岁的中青年占比为73.18%,40岁以上的有151人,还有11名20岁以下的青少年。473人表示会说天津话,占比为78.31%,112人称会说一点,完全不会说的有18人。日常工作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说天津话的有85人(约占14.07%),经常说的有208人(约占34.44%),170人偶尔说(约占28.15%),111人极少说(约占18.38%),30人从不说天津话(约占4.97%)。
[探究]是不会说还是不愿意说?
天津人为嘛不说天津话了?
原因1
推广普及普通话挤占天津方言空间
在问及“不会或有时不说天津话”的原因时,高达71.36%的人表示由于工作学习等环境都说普通话,导致说天津话的频率大幅降低,久而久之,“说普通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80后”小曹一直认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理应说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但她发现不管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周围说天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周围的人都不说,我再说就显得格格不入”。
在“任何时候”或“经常说”天津话的人群中,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人,他们小时候基本上学得都是较为纯正的天津话。但在教育下一代子女时,许多人却并不倡导儿女说天津话。市民李女士说:“让年轻人讲普通话可以更方便地与人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专家组组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表示,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说天津话的市民数量正在大为减少,即使说天津话,也是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新派天津话。如今在天津中青年人口中,几乎听不到正宗的天津话了。在传统的天津家庭里,孩子说普通话;父母在单位说普通话,回到家说天津话;而老一辈人仍然说天津话。
原因2
非市内六区成长未受“老城里”语言影响
专家认为,天津方言是指在“天津卫老城里”语言影响下的和平、南开、河北、河东、河西五个区和红桥区、西青区大部分及东丽区小部分、滨海新区塘沽、大沽、新城等街镇原住居民所使用的传承至今的方言。其他较大的方言片区还有:北部地区蓟县、宝坻、宁河话片,与唐山话接近;南部地区津南、大港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沧州话片;北辰、武清二区人说话接近北京话;东、南、西三面则被静海音系包围,口音接近静海话。
在调查天津人从小成长的地区时,约17%的人生活在非市内六区的其他区县,他们大部分人不会说天津话。北辰区人赵先生虽然上大学、工作都在市里,但由于父母不会说天津话,学的也都是偏北京口音的普通话,因此身为一个天津人不会说天津话便成了必然。
在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中,65位天津方言发音人都能说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据了解,这些老人的出生地多集中在老城里、鸟市、西头、陈家沟、小树林、地道外、唐家口等传统老区片。
原因3
缺少文化自信认为天津话“土”
调查中,约10%的人因“天津话土、不好听”而不说天津话,27.81%的人评价天津话“略显粗俗”。
今年研究生毕业的刘妍刚刚应聘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从小生长在天津一直说普通话的她表示“完全不会”说天津方言。“有时候觉得天津话不上档次,说起来就像打架一样,再说一个女孩子说天津话也不好听。”
马先生大学毕业后到了上海工作,他在上海工作几年的体会是:“上海人私下里绝对说上海话,他们觉得是一种自豪。”然而由于父母不倡导说天津话,导致马先生的口音基本就是普通话。“我感到惭愧,以前觉得天天都说天津话、不会说普通话的人文化程度不高。现在才发觉,方言是特色地域文化,需要大家建立文化自信,去传承和保护我们的乡音。”
“不少人说天津方言是粗俗文化的产物,这无疑是对天津文化的不尊重。”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专家组成员郭文杰说:“我不认为天津话只能用‘哏儿’代表,它包括‘哏儿’,但是‘哏儿’却不是它的全部。近些年来,天津人越来越不爱讲天津话,特别是很多年轻人认为天津话是社会底层、没文化的人才说的,有的甚至反感自己的长辈满嘴天津话,这让人心痛。普通话与天津方言并不对立,它们是可以共存的。普通话是社交语言,在工作学习、社会交往中应该推广使用普通话,天津话是生活语言,同家人、朋友讲天津话,会显得亲切和谐。”
原因4
人口流动致方言片区特质模糊
由于城市发展加快,拆迁、改造带来的人口小范围迁徙,使当地居民越来越分散,语言环境也随之改变,许多老的方言片区消失,许多老的词语也流失了。而楼厦社区与原大院文化的语言环境迥然不同,使许多天津方言片区的界线和特质逐渐模糊。调查显示,7.62%的人因搬家脱离了原来说天津话的圈子,不再说天津话。
此外,在调查人群中,16.53%的人小时候由外地迁入天津或后到天津长期工作、学习,他们也在逐渐影响着天津本地人。许先生在市区长大,但工作以后到了滨海新区,他说:“我们单位里很多外地人,说天津话怕他们听不懂,有时候还偶尔跟着学几句他们的家乡话,后来觉得自己的天津话也不纯了。”与许先生一样,调查中16.39%的人不说天津话的原因之一是“怕别人听不懂”。
启动语音建档工程—— “这是天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在调查中询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天津话使用现状。结果显示,63.25%的人认为现在仍有很多人在说,天津话不会消失;24.17%的人认为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天津话正逐渐消失;25.33%的人表示如果加强倡导和保护,天津话就不会消失;还有5.63%的人认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天津方言即使消失也不需要再保护。
对于许多人认为仍有大部分人在说天津话,某出版社编辑穆先生表示:“现在年轻人说的都是天津味的普通话,地道天津话已经发生改变,我相信以后仍会有天津话,但和今天的肯定不一样了。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从天津话可以了解天津的民俗历史和文化,应当给予保护。”
2014年5月,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天津市语委办联合发起的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在天津市档案馆正式启动,工程预计通过两年时间,以“抢救开发、整理、研究与宣传天津方言文化、记录和传承天津乡音”为主题,分3个阶段整体推进,构建一套体系完备的天津方言语音档案资源库,并将其完整系统地长期保存。
上个月,建档工程进入第二阶段录音。在群众艺术馆录音准备室里,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排坐在一起,认真看着文本,一窗之隔的录音室内,60岁的赵连财正用干净铿锵的声音念着主持人串词。
除了担任主持人外,赵连财还自己创作了俏皮话。“一共6个例句,5个对话,有的是借鉴谭汝为老师的《天津方言词典》上的内容,有的是我自己多年的搜集积累。”
“领着孩子拜年,找嘛来的”“红果做切糕,不是挨刀的枣”是赵连财记忆最深的两句俏皮话。“这次录音我又回忆了很多小时候祖辈们之间的聊天对话,有的特别幽默但有些不雅,我稍作改动后用不同的形式反映了咱天津卫的老话儿”。
刚刚录制完自己所说内容的张新阿姨,还在看着文本,回忆着刚才是否有念得不准确的地方。见到记者,66岁的张阿姨热情地念了几段:
“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两口子打架不用劝,放下桌子就吃饭”“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张新说,这期她念的7段基本上都是自己从小就特别熟悉的民谣。“我现在挺痴迷说天津话的,没事就到社区花园里教老太太说天津话,她们也爱听。天津方言应该挖掘整理传承,这是天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张新透露,由于对天津话的热爱,几位天津方言发音人还在郭文杰的组织下,成立了如蕾津派剧团。“这是咱们天津首个津味的剧团,郭导3天就把剧本写出来了,准备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时拉出去表演,传承天津文化的同时,也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
长见识
天津话嘛特点?“大拿”给你讲个门儿清
天津话的地区范围是一个倒置等腰三角形的方言岛。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即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区域。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迁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来源于苏、皖。
谭汝为介绍,天津方言语音具有以下特点:
“声调”。与普通话相比,天津话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偏低。例如“天”“七”“飞”“边”等字的读音,天津话调值低,普通话调值高,借用音乐术语来说,二者相差了八度音。
“齿音字”。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大多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zhǎn),天津话读为zǎn;“招考”的“招”(zhāo),天津话读为zāo,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中“齿音字”多。
“开口音加声母n”。天津话习惯在a、o、e开口呼音节前加声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读成nān。
“异读”。天津话有相当多的“异读”字,例如铃铛阁的“阁”读为“搞”,双港的“港”读为“讲”。
此外,天津方言中还存在着大量有音无字的词语,由于没有书面记载,其流失速度更快。为解决此问题,谭汝为于去年编写了《天津方言词典》,尽可能把方言书面化。如:表示难看的“sún”,借用“狲”来表现;表示洗衣服的“cóu”,借用“抽”来表现;表示冻得直打哆嗦的“dēidei”,用“嘚嘚”来表现……
对于书面有多个词形的天津方言词语,尽可能将其统一,以利于天津方言词语的保护和流传。例如dáochi,表示梳妆打扮,修饰装潢,就有“捯饬、捯饰、捯嗤、掇饬、捣饰、刀尺、倒斥、倒扯”等多种写法,《词典》最终选定“捯饬”。
专家观点
“方言是刻在口头上的铭文,需要用心守护与传承”
“总结整理天津方言,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郭文杰说,因为乡音才留下千古绝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是这句“乡音无改”,才像针一样扎疼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乡音是家的声音。“所以我们努力将最真实的天津方言保留下来。”对于启动语音建档工程,郭文杰将其意义总结为如下三点:
一是文化意义。天津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方言,它就像一个固执的老者,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老词儿,也许在天津人的嘴边还常能听到。比如“狲”(sún)字,形容人或事都会用到这个字,且用得十分精准。“这事办得太狲了”说的是事没办好,“长得太狲了”说的是长相不好看。可以说,“狲”字天津人都懂,外地人都蒙。再比如“苶”(nié)字,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字,但却在天津的方言中多次出现。“逗苶火儿”这个词现在人们已经生疏了,但在以前,这是经常讲的词。一个孩子找大人要零花钱,都要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才有希望得到打了折的小钱。当大人拒绝孩子的要求后,有些孩子就会生事儿、捣乱,直到气得大人恶狠狠地斥责道:“你别逗苶火儿,等我腾出手……”在天津方言里还有几个词用到这个字,像“半傻不苶”,这个“苶”近于傻字,“苶大胆儿”,又有了几分褒奖之意。“苶”这个字也并不是一个“土”字,而是地道的文言文。像这样的老字在天津话里还有很多,这是一方人的成长命脉,是乡音的根。
二是历史意义。天津方言大都能够体现出历史的变迁,记录着城市的变化。许多难懂的天津话,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会了解其间的奥妙,当外地人觉得懂了的时候,一到用时又有点蒙。比如有这么一句俏皮话:“梁嘴过河,照常办事”,这里面的梁嘴就是一个地方,虽然它现在已经改了名字,但这句俏皮话却记录着天津曾经出现过的地名。如今哪怕熟知天津历史的人,也不会完全了解这句俏皮话的真正意义了。因此,天津方言中保留着地方历史文化,应该得到整理与保护。
三是民俗承载意义。天津方言是天津民俗的重要载体,许多民俗文化都是通过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同一词汇,不同的语境,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表述方式,传递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例如“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就是对民俗的一种承载。
郭文杰说,自古至今没有一种文化是被别人剥夺的,只有自己放弃才会消失。记录在纸上的也许还可以找回,但作为口口相传的方言,可能只需要几十年就会消失殆尽,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天津方言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原来众所周知的词汇如今成了生僻词,甚至在两代人的沟通上开始出现障碍。留住天津方言不仅是因为它“哏儿”,更因为它代表了天津人民的爽朗豁达,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天津方言是刻在口头上的铭文,值得每一个天津人用心守护。(完) |